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一场“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回答了记者提问,就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发表了看法。一起来看——
DeepSeek和机器人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机遇DeepSeek和机器人在最近一段时间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它从一个方面也说明了中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效果。但与此同时,它也向我们提出了面对重大科技变化和产业变革,我们的教育如何应对。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对社会提出了特别重要的需求,尤其是对教育,所以它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机遇。
一是加强"强基计划",继续加大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在数学、计算机这样的既有基础又有国家战略需求的领域,推动核心课程、核心师资队伍和核心教材等的建设。二是加快和加强围绕国家战略技术发展重要的学科设置,推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培养,比如像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诸多领域要加快布局。三是优化现有的学科,并适度增强新的学科。同时,我们会稳妥扎实地推进"双一流"高校本科扩容,大力提升职业教育。
一是教育资源配置和推动改革的力度,随着人口变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将会推进市县结合的模式和机制,完善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社会和人口结构的调整。二是县中振兴是这些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到60%的中学生是在县域中学,将深入实施县中振兴行动计划,把县中作为我们面向优质均衡的重点突破,优化布局、师资配备,吸引和培养优秀教师到县中,使县中更好地服务乡村学生。
继续加大数字教育国家平台建设,把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起来,今年中国将发布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数字化时代、智能化时代的素养和能力。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加强国优、国培计划,为优质均衡做出我们的贡献。
今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到要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大家都很关心。对这个方面的工作,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切实把普及普惠、教育布局和教师队伍做扎实,为推进工作做准备。大家知道,今年6月1日《学前教育法》将正式实施,我们将会推动制度、政策、保障机制深入落实,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为2-3岁的幼儿提供托育服务,切实把生育、养育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实惠。
问:最近一段时间,深度求索DeepSeek、智能机器人等引起广泛关注,当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请问,教育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培养更多服务国家战略、科技进步与产业需求的人才?
谢谢您的提问。DeepSeek和机器人最近一段时间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从一个方面也说明了中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效果。但与此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面对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教育如何应对的问题。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对社会提出了特别重要的需求,尤其是对教育,所以它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提到这一点。教育部将以制定和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基本出发点,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主要有三点考虑。第一,在制度和机制上推动创新。我们会加大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协同相关部门共同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新发展相融合的生态和组织机制,围绕产业变革加快和加强学科布局。以产教融合为基础,推动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目前已建立了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将会进一步扩大。与产业加强合作,聘请2000多位企业的总师、1万多名企业工程师一起培养人才,来自实践的课题超过5000多个。我们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根据高校的不同特点,鼓励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这个基础上,加大力度推进评价体系改革,更好地引导学校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急需培养人才。第二,推出战略行动,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科技发展中加快加强人才培养。一是体现在基础学科。科学技术有它的规律、有科学的范式。如何结合科学规律和科学范式培养人才?我们将深入实施“强基计划”,继续加大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在数学、计算机等领域,推动核心课程、核心师资队伍和核心教材等建设。二是围绕国家战略技术发展需要优化学科设置,推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遵循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规律加强人才培养,加快布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学科建设。三是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强“双一流”建设,大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为我国的现代产业、现代制造业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这个领域70%的人才来自职业教育的培养。第三,推进试点。发挥地方和高校的创新动能,先行先试,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中建立示范区。任何一个国家,高等教育都是国家战略的宝贵资源,要把高校已经积聚的知识创新和技术能力,有效地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我们推动建设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布局高等研究院,与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结合,适应国家战略和科技发展需要。建立研究生、本科和高职三个学科专业目录统一调整机制,建立人才供需动态监测机制,既要适应还要适度超前,快速跟进产业发展。科技革命正在深入开展,我们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坚持开门办教育,跟国际开放合作办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为民族复兴做出教育的贡献。
问:基础教育关系着千家万户,老百姓都非常关心。请问,教育部今年在这方面有什么重要举措?对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要求,又有怎样的考虑?
谢谢您的提问。基础教育关系千家万户,是老百姓最关心关切的事。中国基础教育有将近50万所学校,有2.3亿学生。怎么看我国的基础教育?一是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91.1%,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7%,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这个数据在全球可比,处于世界高收入国家行列。二是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世界中高收入国家水平。三是全国2895个县全部实现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城镇务工随迁子女85%都能够进入到公办学校就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办好基础教育,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李强总理又作出专门部署。今年,我们将重点关注两件事。一是教育资源配置。随着人口变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推进“市县结合”的管理体制,完善动态调整机制,适应社会和人口结构的调整。二是县中振兴。近60%的普通高中生是在县中学习。我们将深入实施县中振兴行动计划,优化布局、师资配备,吸引和培养优秀教师到县中,使县中更好地服务乡村学生。此外,我们会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优质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好寄宿制学校,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加强综合高中建设,更好地统筹职普融通。提升随迁子女的教育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优秀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交流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内容。我们还会继续加大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把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起来。今年将发布中国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提升学生数字化时代、智能化时代的素养和能力,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大家可能都注意到,春季学期开学,北京、安徽、甘肃等20多个省市开始实践“课间15分钟”,我们希望学生心里有阳光、身体能出汗,为未来奠定好的基础。今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大家都很关心。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切实把普及普惠、教育布局和教师队伍做扎实。今年6月1日,《学前教育法》将正式实施,我们将推动制度、政策、保障机制深入落实,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为2~3岁的幼儿提供托育服务,切实把生育、养育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实惠。
解码两会热搜:DeepSeek爆火,折射什么期待——
2025年开年至今,DeepSeek和机器人屡次成为公众聚焦和热议的话题。人工智能技术高速迭代的突破,不仅掀起各产业界的革新风暴,也深度渗透至教育领域。在3月5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到,“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对社会提出了特别重要的需求,尤其是对教育,所以它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机遇。”前不久,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DeepSeek通识课首讲场面火爆,吸引12校联动、1700余人同频学习。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均开设超百门的AI课程,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百余所高校也将DeepSeek接入教学、科研、管理的全场景。如何看待高校与AI的广泛融合?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无论是从外部环境形成的压力看,还是从内生发展的动力看,高校积极拥抱AI科技,并以此推动学校更好发展是应有之举。”可以预见的是,AI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深刻地嵌入和重塑着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当它能够快速地完成知识检索、数据分析、文字润色等基础工作,当它能将人类引以为傲的思考过程以更全面和缜密的姿态展现出来,教育的重心就必然要从记忆性学习转向更高阶能力的培养。理解AI、驾驭AI的能力理应被系统地融入教育的变革中,而我们欣喜地看到,那些走在教育前沿的高等院校已经迅速做出改变,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拥抱着这场技术浪潮。要看到,在算法和代码搭建的数字生态中,“人”本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依旧可贵。因此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驾驭技术而非被技术驾驭的人。当“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命题再次抛回到高速发展中的人工智能时代,这或许就是答案的一部分。
图片来源 │ 人民网
内容来源 │中国政府网、中国网直播实录、微言教育、光明日报
